找到相关内容55616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想知道自己命运的,不要错过--明华居士

    达不到,这便是「求不得苦」),当然,更免不了的会死!为什么人人也要受这「八苦」?只因人人来轮回投生都是要来「讨债」,却也同时是要来「还债」的!这是基本的佛学知识。所以佛教世人,在如何可以消灾免劫之外,最终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3691030.html
  • 宽谦法师:唯识学入门——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宽谦法师佛学文集 宽谦法师佛教视频专题 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五明研究|宽谦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51.html
  • 再论原始宗教

    指出:“高级宗教——犹太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或印度教、佛教和耆那教——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彼此有关的,与这些高级宗教不同,处在彼此隔绝、相当分离的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则只能是独立发展的,彼此之间没有历史关联...

    孟慧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11191966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三)

    後吞并诸小国,威震四邻,建立一统印度之基。後因害父之罪遍体生疮,至佛所忏悔,即痊愈。从此归依释迦,为佛教护法。   ⑾指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·往生品》。   ⑿阿那婆达多池:或称阿耨达池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193156.html
  • 听净空法师讲经笔记摘录

    恭、俭、让。违背这些,所造的就是恶业,肯定有果报。 ¡ 没有嫉妒心就不是凡夫了,佛教我们修随喜,别人有多大的成就,我们的成就和他一样大,帮助他,成就他,赞叹,照顾他,这个功德是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学佛|修行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09071093514.html
  • 宗教研究的心理学视角:历史、理论与方法

    西方的宗教心理及其研究成果,而且开始关注东方的宗教心理,如佛教、印度教等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智慧。如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6分部就以宗教作为他们最主要的研究主题之一,后来还专门创办了《宗教社会心理学研究》...

    陈彪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3793785.html
  • 古代回鹘文史诗《乌古斯可汗的传说》有关问题考辨

    斯人,出自回鹘汗国的核心部落,其书写年代应在回鹘汗国早期。   其次,就其故事内容来看,在后期的穆斯林著作中,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,而在《传说》中非但没有任何伊斯兰教的痕迹,甚至与摩尼教、佛教也无...谈及畏吾儿人的历史时,称他们最初信仰的是萨满教,但亦带有摩尼教色彩,后来又改信了佛教。志费尼生前曾至少三次前往哈剌和林,其有关畏吾儿人历史的记载多是亲耳所闻。书中非但没有谈到改信伊斯兰教之事,反而记述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493811.html
  • 信愿——往生正因

    :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”就是说,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就看有没有信愿,往生品位是上等还是下等,全看修持功夫的深浅。同样,藏传佛教也是这样讲的,全知麦彭仁波切在《净土教言》中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往生|信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0255593998.html
  • 度众生要先度自己

    一生成就,你决定不能疏忽“净业三福”,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说的。“净业三福”这三条,第一条是人天福报。人天之福从哪里来的?佛教给我们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,佛把这个纲领教导我们。第二条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11294691.html
  • 《禅林宝训》中的僧团管理之道

    ”和“防之于礼法(4)”在佛教的修行之中可以分别对应于慧学、定学和戒学的相关内容。“居安思危”则如语录中佛鉴禅师所说的那样:“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,处身常逸则用志不大。古人历艰难尝险阻,然后享终身之安。...,而非就是实践。义解作义解的事,然后再凭义解去完成该实践完成的实践。要不因文字而实修。由闻思修入三摩地,这是佛教修行的常态。(对此,笔者将在后面有进一步之论述。)   对于这种“街耀见闻驰骋机解”的...

    宗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094943.html